close

  近日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第二次拉美之行,引起世界輿論註目。然而,在大多數海外媒體理性、平和的評價中,也摻雜著個別的非理性聲音。比如,日本右翼報紙《產經新聞》7月14日一篇報道就聲稱,在中國與日本、東南亞等周邊國家“矛盾加深”之際,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以非洲、中亞、拉美等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為中心展開一系列出訪,是傳統意義上的“遠交近攻”戰略。還有美國媒體分析認為,中國對拉美的外交行動,目的在於通過擴大投資、經濟關係來擴大影響力,進而“擺脫孤立”。
  這種懷著敵意的揣測、評論,與所謂中國在非洲推行“新殖民主義”的觀點,本質上完全一樣,都屬於冷戰思維的殘留。
  其實,中國與拉美關係的發展,與中非關係不斷深化的動力一樣,那就是雙方經貿合作所創造的國民福利。拉美各國曾經在歷史上飽受美國經濟波動周期之害,這次卻能夠在美國發生嚴重金融危機期間,經濟仍然保持5%以上的穩定增長,其最重要的外部原因,就是中國大市場對美國需求的替代作用。中國市場在危難之際支撐了拉美經濟繁榮,反過來對美國經濟逐步走出次貸危機,也發揮了重要作用。這正是“後冷戰時代”全球化經濟依存的邏輯。這才是西方媒體輿論應當正視中拉關係推進的視角。
  所以說,中國與拉美國家深化合作,不應該引起任何第三方的醋意與惡評。相反,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,實在應該慶幸中拉經貿合作成果讓它們減輕了負擔與壓力。(雷思海)  (原標題:西方應慶幸中拉經貿合作深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y69rywo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